“英汉对比与研究:理论与实践研修班”会议总结

作者: 时间:2015-09-07 点击数:

2015730-31日,“英汉对比研究:理论与实践研修班”在北京举行,此次研修班有来自全国各地的350多位高校外语教师参加,我系刘晗老师参加了此次研修。研修班主讲人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文斌教授。研修班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对比语言学与英汉对比研究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从英汉词语、句子、和语篇层面上对两种语言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两种语言的特质与差异,由此得出在外语教学和翻译中的启示。

课程伊始王文斌教授介绍了对比语言学和英汉对比研究的概况,他特意强调了作为中国高校教师进行英汉对比研究的原因和意义。他认为大多数老师出生在中国,对英语的语感不可能达到太高的程度,所以英汉比较研究是一个扬长避短的好方向,容易出研究成果。其后王教授介绍,中国古文并没有语法结构甚至连标点都没有,直到1898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才把西方语法介绍到国内,建立了汉语语法体系。语言的差异显示出民族间思维与文化的差异,进入20世纪以后中文逐渐收到了西方语言的影响,慢慢的被西化,这也可以看做是汉语思维及中国文化的逐渐流失,所以重新研究五四运动之前的汉语,将其和英语对比,重拾传统汉语的精华是中国语言研究者的使命和任务。

接下来王教授介绍了英汉两种语言词语和句子的构成。英语词语常见的构词方式有11种,如前缀加词根pre-+dict→predict,词根加后缀gastr(胃)+-itis(炎症)→gastritis(胃炎)等。汉语词的基本构成方式有单纯词,水、火、月等;派生词老鼠、房子等;复合词笔试、伟大等。两种语言的构词方式有相同的方式,比如动宾式、偏正式。王教授用丰富的素材向学员们讲解了英语构词中的“会意法”、英语的词化、汉语的离合词以及汉语的成语结构,让学员们对两种语言的特质差异有了初步认识。而在句构方面,介绍了6种基本英语句构和23中汉语句构,结合古诗和对联等文学作品,王教授展示了汉语中独具魅力的列锦句、对联、断句、流水句等,让学员们领会到了汉英之间形合与意合、聚集与流散、繁复与简短、客体意识与主体意识、个体思维与整体思维的差异。

接下来的内容是汉英语篇对比,王教授通过《红楼梦》、《边城》等名家翻译作品深入探讨了语篇差异背后的思维差异。汉语语篇偏爱意合的神韵,而英文语篇注重逻辑的线性表达。王教授用写意水墨画和西方油画作比喻,汉语语篇像水墨画注重整体意境与气韵;西方作品则更像油画,偏重理性,注重形式、线条和细节。

研修班还进行了汉英翻译实践,选取了《小石潭记》和《桃花源记》两个名篇,十二个小组经过两个小时的思考与讨论完成了作业,王教授对大家的译作做了点评。他认为翻译过程应注重翻译策略,比如要注重汉语“竹竿式的结构,意思层层推进;而英语则是“葡萄”式结构,枝叶分明。王教授指出翻译过程中要重视关键的衔接性、连贯性、对应性,不能忽视每个词的背景和语用层面,还对部分片段做了逐字逐句评析,比如他指出翻译过程中不能用“大词”,即太过空泛的词。“见渔人,乃大惊”最好不用astonished,用greatly surprised就可以。

研修班的最后则是反思与讨论交流,王教授听取了学员反馈,回答了学员问题。再次强调了汉语功底尤其是古文功底的重要性,鼓励大家平时多多吸取古文的精华。

最后王教授留了他的邮箱wangbode88@163.com,介绍了北外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的招生情况,鼓励有意读博的老师与他多多交流。

在这次研修班中我收到了很大启迪,开拓了学术视野,得到了更多学习、教学和科研的动力,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以赤子之心探求无止境的学问,以谦卑之心传道授业解惑。

                                                       撰稿:刘晗    审核:杨楠

 

Copyright © 2022 球友会体育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鲁ICP备12014410